一、背景
2020年11月2日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-2035年)》(下面简称:《20年版规划》),到2025年,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.0千瓦时/百公里,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%左右,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。到2035年,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,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,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,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,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。
20年版规划部署了5项战略任务之一,坚持整车和零部件并重,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,提升动力电池、新一代车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基础能力,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、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。
2020年10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上海发布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.0》(下面简称:《路线图2.0》)其中预测203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占比达到50%,2035中国汽车市场新车销量达到3000万台,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到1500万台。《路线图2.0》重点规划了9个技术方向,包括动力电池、电驱动系统、充电基础设施、节能汽车、纯电动和插电混动汽车、燃料电池汽车、智能网联汽车、轻量化、智能制造和关键装备等方面。
以上的国务院《20年版规划》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《路线图2.0》都提到“新一代车用电机”和“电驱动系统”。这说明要发展新能源汽车,而车用电机及系统的地位是非常及重要的。下面对《新一代车用电机技术路线发展规划》系统解读。
二、《20年版规划》2个关键技术指标
(注意:2035中国汽车市场新车销量达到3000万台,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到1500万台,分解为纯电动汽车:142.5万台,含100万台氢能汽车,可以理解,B级以上(含B级)乘用车基本上必须是纯电动汽车了。
而2020年底,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只有126万辆,10年时间要提升到1500万台,每一年台阶有多高?)
三、车用电机技术瓶颈
①转速16000(r/min)以上电机的轴承,基本上是进口的;
②混动和插电领域的机电耦合总成,核心技术基本是外企垄断;
③四轮车轮毂/轮边电动总成,还处在技术研究阶段,离产品商业化距离较远;
④分布式驱动的电动底盘项目研究,国家十四五科技规划才刚布局。
四、电驱动系统主要技术要点
1.电驱动系统高功率密度
1)高功率密度:
在一定体积下输出更大的功率,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一般有两种途径∶
①根据(P/V)=Kn,在体积不变时,电机输出功率与转速成正比。提高电机的速度,即把电机设计成高速电机,
②在不适于提高电机速度时,优化设计新型结构电机,从根本上解决相同电机输出功率大。
2)转矩、推力密度大:在一定体积下输出大的转矩(旋转电机)或推力(直线电机),这种电机一般速度比较低,输出总功率不一定大。
2.电驱动系统高效率
电驱动系统的效率是与续航里程关系最密切的技术指标。目前提高电驱动系统的效率,有两个方面,一是硬件,一是软件。
硬件方面:有优化动力电机本体设计方案、改进制造工艺以及使用新型材料,最核心技术是,从逆变器硬件着手,使用损耗更低的功率模块。目前主要用的IGBT,接下来要SiC。
软件方面:控制算法优化的方法。
3.车用电机的基本要求
高功率密度电驱动电机、低速大转矩电机、高速电机、大推力的直线电机。
四、最为典型的车用驱动电机是永磁同步电机
永磁同步电机,凭借其高转矩密度、高功率密度、高效率、高可靠性的绝对优势,经过多年市场拼搏,他已经将多个机种并行发展模式收敛为基本统一的模式。
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,发展永磁同步电机系统为主体的局面,基本不变。
五、电机驱动车轮方式
①集中电机驱动形式
只用一台驱动电机,这种形式的电机装在车体内,电机产生的驱动力矩通过差速器、传动轴,传递至驱动轮。这个模式,将淘汰变速器。
②轮毂电机驱动形式
电动机分别安装在驱动轮上,驱动轮由各自的电机直接驱动。轮毂电机驱动系统的布置非常灵活,它可以布置在电动车的2个前轮、2个后轮或所有车轮的轮毂中,使电动汽车成为前轮驱动、后轮驱动或多轮驱动车辆。
轮毂电机驱动形式是未来的发展趋势。轮毂电机驱动形式的发展,将淘汰传动轴、差速器。
六、我国电驱动系统主要的差距
从电驱动技术链的架构看,①动力总成分为纯电动总成;②机电耦合动力总成;③轮毂/轮边电动总成。
我国电驱动系统与外国的主要差距在,与整车的深度结合上,尤其是在混动和插电领域的机电耦合总成上。另外就是关键零部件和材料部分,尤其是高速轴承,是国内企业的短板。
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,要求自动驾驶车辆为分布式驱动形式,即四轮车的轮毂电机。
七、我国电驱动产业的优势
中国电驱动从2001年开始,经过4个“五年计划”,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。目前电机功率已经覆盖几千瓦到几百千瓦。目前,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机和电控的本土企业配套比例在80%以上,已经形成整车、核心零部件到基础材料的完整产业链,产业规模连续五年居全球首位,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大幅度提升。更重要的是在一些核心部件上的突破,目前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可以和国际品牌同平台竞争了,从车企自身的研发能力,到社会上的研发机构,都能提供很充分地保障。
八、我国电驱动核心技术发展趋势
①驱动电机转速先提高到16000-18000(r/min),再提高到20000(r/min),争取要到30000(r/min)的速度;
②逆变器会越来越多采用SiC器件,SiC器件高温、高效、高频特性是实现电机控制器功率密度和效率特性持续提升的关键。而丰田搭载SiC PCU在工况下较IGBT PCU损耗降低30%,特斯拉采用标准SiC器件并联方式,研制的大电流全SiC电机控制器,率先进行了产业化应用。
国外有的企业已经采用GaN器件了;
③电机绕组结构,发卡式软组和扁导线绕组已经明确成为的技术发展方向。
④高性能硅钢片的技术,导电率和内阻性能更好的铜线技术也是技术进步的方向;
⑤电机控制器三合一已经成为主流,优势非常明显,既节省成本、又提高性能和效率。未来会有更多五合一、七合一,八合一的深度集成产品。
九、笔者建议
①中国大城市的公交系统已经基本完成了电动化。纯电动在公交系统特定场景下已经没有问题。目前不少地方在积极推动氢能公交车推广,但是不要用氢能公交车替代纯电动公交车。
②特定商用车,采用混合动力已经具备市场化的优势,主要是弥补纯电动技术无法深入的场景。主要思考,受制于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的限制。
③分布式驱动的轮毂电机应用,可以思考从低速车的自动驾驶方面启动。
④驱动电机规格比较多,应用范围广。不会出现一家独大局面,但是需要行业一起努力。
该文章来源互联网,文字或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原文转载:电动新视界
功能结构持续创新
技术力推先进制造
© 2022 续新技术(深圳)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